鋼筋工程施工工藝
一、鋼筋放樣
鋼筋加工前,由技術人員依據(jù)結構施工圖、規(guī)范要求、施工方案及有關洽商對各種構件的每種規(guī)格鋼筋放樣并填寫《鋼筋配料單》,《鋼筋配料單》中注明鋼筋的規(guī)格、形狀、長度、數(shù)量、應用部位等?!朵摻钆淞蠁巍方?jīng)項目技術部負責人審核簽字后,開始加工。
二、鋼筋下料
鋼筋加工前須由人員編制配料單,進行放樣,經(jīng)試驗加工合格后再批量加工。
1、鋼筋彎鉤或彎曲
1.1 鋼筋彎鉤形式有三種,分別為半圓彎鉤、對直彎鉤、對斜彎鉤。鋼筋彎曲后,彎曲處內(nèi)皮收縮、外皮延伸、軸線長度不變,彎曲處形成圓弧,彎起后尺寸大于下料尺寸。實際配料計算時,對半圓彎鉤增加長度參考下表。
半圓彎鉤增加長度參考表(用機械彎)
鋼筋直徑(mm) | <6 | 8~10 | 12~18 | 20~28 |
一個彎鉤長度(mm) | 4d | 6d | 5.5d | 5d |
1.2 彎起鋼筋中間部位彎折處的彎曲直徑D,不少于鋼筋的直徑的5倍。
1.3 箍筋的末端應作彎鉤,彎鉤形式應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箍筋彎鉤的彎曲直徑應大于受力鋼筋直徑,且不小于箍筋直徑的2.5倍;箍筋的調整值見表,即為彎鉤增加長度和彎曲調整值兩項之差或和,根據(jù)箍筋量外包尺寸或內(nèi)皮尺寸而定。
箍筋長度方法 | 箍筋直徑(mm) | |||
4~5 | 6 | 8 | 10~12 | |
量外包尺寸 | 40 | 50 | 60 | 70 |
量內(nèi)皮尺寸 | 80 | 100 | 120 | 150~170 |
1.4 Ⅰ級鋼筋末端需做180°彎鉤,其圓弧曲線直徑不小于鋼筋直徑的2.5倍,平直部分長度不小于鋼筋直徑的3倍;Ⅱ級鋼筋末端須作90°或135°彎折時,彎曲直徑不宜小于鋼筋直徑的4倍,平直部分長度應按設計要求確定。箍筋的末端應作135°彎鉤,彎鉤端頭平直長度取鋼筋直徑10倍與75mm值。
2、鋼筋下料長度應根據(jù)構件尺寸、混凝土保護層厚度,鋼筋彎曲調整值和彎鉤增加長度等規(guī)定綜合考慮。
a、直鋼筋下料長度=構件長度–保護層厚度+彎鉤增加長度
b、彎起鋼筋下料長度=直段長度+斜彎長度–彎曲調整值+彎鉤增加程度
c、箍筋下料長度=箍筋內(nèi)周長+箍筋調整值+彎鉤增加長度
3、鋼筋焊接參照本節(jié)焊接工程內(nèi)容有關規(guī)定。
三、鋼筋加工
1、鋼筋表面應潔凈,粘著的油污、泥土、浮銹使用前須清理干凈,可使用鐵刷子也可結合冷拉工藝除銹。
2、鋼筋調直,可用機械或人工調直。經(jīng)調直后的鋼筋不得有局部彎曲、彎、小波浪形,其表面?zhèn)鄄粦逛摻罱孛鏈p小5%。
3、采用冷拉方法調直的鋼筋的冷拉率:Ⅰ級鋼筋冷拉率不宜大于4%,Ⅱ、Ⅲ級鋼筋冷拉率不宜大于1%,預制構件的環(huán)不得冷拉,只能用Ⅰ級熱軋鋼筋制作。
4、鋼筋切斷應根據(jù)鋼筋型號、直徑、長度和數(shù)量,長短搭配,先斷長料后斷短料,盡量減少和縮短鋼筋短頭,以節(jié)約鋼材。
5、鋼筋加工制作在場區(qū)內(nèi)加工場完成,用塔至施工部綁扎就位。鋼筋加工的形狀、尺寸大小須合圖紙設計要求。
6、鋼筋加工的形狀、尺寸大小須合圖紙設計要求,鋼筋加工的允許偏差滿足如下規(guī)定:
項目 | 允許偏差(mm) |
受力鋼筋順長度方向全長的凈尺寸 | 10 |
彎起鋼筋的彎折位置 | 20 |
四、鋼筋接頭形式
鋼筋接頭的部位及同一斷面的數(shù)量按設計及圖集03G101的要求設置。不同部位、規(guī)格鋼筋連接采用如下形式:
⑴ 墻、柱直徑≥14的鋼筋采用電渣壓力焊,直徑≤12的鋼筋采用綁扎;
⑵ 梁直徑22、25的鋼筋采用直螺紋套筒連接,直徑20以下的鋼筋采用單面焊。
⑶ 板直徑≥20的鋼筋采用直螺紋套筒連接,直徑16、18的鋼筋采用單面焊,直徑≤14的鋼筋采用綁扎。
1、鋼筋綁扎接頭
⑴ 鋼筋綁扎接頭的搭接長度及接頭位置須合震規(guī)范要求。
⑵ 鋼筋搭接長度的末端距鋼筋彎折處,不得小于鋼筋直徑的10倍,接頭不宜位于構件彎矩處。
⑶ 受拉區(qū)域內(nèi),Ⅰ級鋼筋綁扎接頭的末端須做彎鉤,Ⅱ級鋼筋、Ⅲ級鋼筋可不做彎鉤
⑷ 直徑不大于12mm的受壓Ⅰ級鋼筋的末端,以及軸心受壓構件中任意直徑的受力鋼筋的末端,可不做彎鉤,但搭接長度不小于鋼筋直徑的35倍。
⑸ 鋼筋搭接處,須在中心和兩端用鐵絲扎牢。
⑹ 各受力鋼筋之間的綁扎接頭位置須相互錯開。從任一綁扎接頭中心至搭接長度L1的1.3倍區(qū)段范圍內(nèi),有綁扎接頭的受力鋼筋截面面積占受力鋼筋總截面面積百分率,須合下列規(guī)定:受拉區(qū)不得過25%;受壓區(qū)不得過50%。
鋼筋綁扎
1、地下室底板鋼筋綁扎
1.1 工藝流程:清理墊層→基礎鋼筋綁扎→畫線或彈線→綁扎底板下層受力鋼筋綁扎→預留、預埋→板的支座馬凳鐵通長設置@1500mm→后澆帶處止水帶的安裝→板的上層鋼筋綁扎→進入下道工序
1.2 操作工藝:
⑴ 綁扎前應沿軸線方向拉通線并在墊層上劃等分線
⑵ 鋼筋網(wǎng)格的綁扎:鋼筋交叉點應每點綁扎牢固,受力鋼筋不移位,綁扎時應注意相鄰綁扎點的扎絲扣成形,以免網(wǎng)片歪斜變形。
⑶ 底板鋼筋的搭接接頭位置,底筋接頭應設置距離支座1/3的跨內(nèi),面筋在距離支座的1/3跨外,接頭位置按設計要求錯開;焊接連接接頭位置,底板下皮鋼筋在跨中或靠近跨中左右各1/4凈跨范圍內(nèi)連接,底板上皮鋼筋在支座或靠近支座1/4凈跨范圍內(nèi)連接。位于同一區(qū)段內(nèi)(接頭段長度為35d且不小于500)鋼筋接頭率不應大于50%。
⑷ 要求筏板基礎長向鋼筋用直螺紋連接,短向鋼筋用閃光對焊連接。
2、墻、柱鋼筋綁扎
2.1 墻、柱平面位置引出:在層地坪上面有200×200觀測孔,由垂準激光經(jīng)緯儀架立在上層樓面上,把下層的主軸線基準點引入樓面,定出樓層主軸線定位點,由50m鋼卷尺量出主軸線位置,用墨斗彈出柱、墻、電梯井等墨線,鋼筋有偏差須糾正驗收后才允許綁扎鋼筋。
2.2 柱、墻鋼筋綁扎
⑴ 綁扎時須滿扎為鋼筋移位,保護層采用塑料墊塊間距500mm梅花型布置。綁扎成型經(jīng)檢查合格后,將每根骨架的上、中、下綁3道箍筋并與主筋焊牢,以增強骨架的整體性。
⑵ 柱箍筋彎鉤疊合處應交錯在四角縱向鋼筋上,箍筋與柱筋用鐵絲綁牢,并控制好柱筋垂直度與間距。地下室柱豎向插筋彎成90°與底板鋼筋網(wǎng)片綁扎牢固。墻筋錨固長度LaE,墻筋內(nèi)外排鋼筋按設計要求。綁扎∽形拉筋,按設計要求間距梅花形布置。暗柱內(nèi)拉筋應合設計圖紙規(guī)定。墻體留洞按節(jié)點大樣圖增設附加鋼筋。
3、梁、板鋼筋綁扎
⑴ 綁扎施工時,應先扎主梁筋,后扎次梁筋,再扎板底層筋,板底層筋扎完后,機電安裝進行布管、預埋,后扎板上層筋及板負彎矩筋,妥當后再墊理石墊塊。板、次梁與主梁交錯叉處板筋在上,次梁筋居中,主梁筋在下。梁底的雙層鋼筋之間,以Φ25短鋼筋墊隔,間距300mm;梁頂雙層筋以“扣”綁扎。梁端箍筋加密,彎鉤迭合處應放在梁上口兩側交錯綁扎。
⑵ 梁底模板安裝穩(wěn)固,待主、次梁鋼筋都安裝綁扎好后,再封主、次梁兩側模板,校正穩(wěn)妥。
⑶ 次梁上部鋼筋搭在主梁鋼筋上,下部鋼筋伸入主梁鋼筋錨固長度。雙向板鋼筋短跨鋼筋在下排,長跨鋼筋在上排。梁的下部鋼筋連接在距支座1/3跨度范圍內(nèi),上部鋼筋連接在跨中1/3跨度范圍內(nèi)。底板反梁上部鋼筋連接在距支座1/3跨度范圍內(nèi),下部鋼筋連接在跨中1/3跨度范圍內(nèi)。
⑷ 樓板鋼筋待主次梁筋安裝綁扎好后進行。鋼筋鋪設前先在模板上用粉筆劃出主筋和分布筋間距線,按線擺放受力筋,再放分布筋。受力筋應放在短跨方向。單向板筋除外圍兩根鋼筋的相交點綁扎外,中間相交點可隔點綁扎,但雙向板筋相交點綁扎。
⑸ 樓板上層鋼筋支撐方法:鋼筋支撐采用塑料馬凳,上層鋼筋的下排鋼筋直接放置在塑料馬凳,在地下室底板的雙層筋間馬凳支撐利用底板上層鋼筋的短跨上排鋼筋在作為馬凳水平支撐處改為下排鋼筋, 22鋼筋加工成馬凳支墊,每隔1米通長布置(如下圖)。
⑹ 在混凝土澆筑時,是澆筑板、梁時很難柱筋位置正確,因此采取如下方法固定:在混凝土澆筑前預先把軸線投測到模板上,根據(jù)軸線找正柱筋位置,把柱筋在梁上焊牢,并把箍筋與梁鋼筋焊牢,使柱、梁、板鋼筋焊連成整體。并在混凝土澆筑中及時帶線檢查鋼筋偏位情況。
⑺ 二次施工前(次澆混凝土后)應清理和修整立筋,才可綁二次施工的鋼筋。
4、鋼筋搭接、錨固長度
縱向受拉鋼筋小錨固長度(la)和小震錨固長度(laE)
砼強度等級 鋼筋種類 | C20 | C25 | C30 | |||||
La | LaE | La | LaE | La | LaE | |||
光面鋼筋即Ⅰ級鋼筋 | = | 31d | 33d | 27d | 28d | 24d | 25d | |
帶肋鋼筋 | Ⅱ級鋼筋 | d≤25 | 39d | 41d | 34d | 35d | 30d | 31d |
Ⅲ級鋼筋 | d≤25 | 46d | 49d | 40d | 42d | 36d | 37d |
說明:
① La不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構件受拉鋼筋的小錨固長度,本工程指次梁和樓板。
② LaE為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構件的受拉鋼筋小錨固長度,本工程指框架梁、柱、墻和地下室底板。
③ 縱向受拉鋼筋綁扎搭接長度為錨固長度的1.2倍(同一斷面搭接接頭占25%時)